导入数据...
让“挑战杯”社科类参赛作品更加亮丽多彩(辅导纲要)
[团委]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31日
  查看:1730
  来源:

 “挑战杯”走过了24年头。

我自 1995年挑战杯大赛第四届受聘主持社会科学参赛作品评审工作以来,已经18年、9届了。从2007年起,我充当了新的角色。这让我有机会向社会科学家,向自然科学家学习,向各高校老师同学学习,更使我亲身体验看,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怎样改变着中国,改变着大学,引领大学生走上创新创业成才之路,使我的老年生活,丰富,充实,欢乐,更有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当代振兴充满信心。所以,我给自己加一个头衔:“挑战杯”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无任所辅导老师。

 

 

一、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参赛作品越做越好.

 

1、挑战杯大赛一个特色和亮点,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作品从1993年第三届列入大赛以来,在总决赛中大致占1/3的比例,是个小头,但是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第12 届参加总决赛作品达到472项,有378项作品获奖。

自 2003年第8届起,参赛作品开始设台展示,进行决赛的问辩。2007年扩展为二等奖以上作品,近百项。极大地推动了竞赛活动,加强了学术交流。

列入大赛的学科由最初的四个增加到六个:哲学、经济、法律、社会、教育和管理。

评审工作也不多完善。坚持请非高等学校的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网上的、会议的和面对面问辩的三轮评审。

2、这些年社科类参赛作品的进步和主要经验

 

挑战杯社会科学类作品的参赛活动,特别是近几届越来越踊跃,作品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理工院校,随着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都积极参加社会科学的参赛活动,而且还有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同学社会科学的参赛作品取得可喜的成绩。

这首先是,得益于走向世界的中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取得了变革的成就。铸就了社会科学发展开掘的富矿。这为给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最广阔的舞台。

第二,挑战杯社会科学参赛作品一直坚持“走转改”,坚持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的路线和学风。同学们广泛走向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国家发展新成就,学习实践新创造,研究变革新经验,反映人民新期待、了解社会新问题,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践行公共理想的追求,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闪烁时代创新精神、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国家发展成果、展现团队协作力量的多姿多彩的作品。

第三、是各个大学党委团委对这项赛事的更加重视。不仅认识到位,而且组织领导、学术指导、经费设备等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证。有的学校还创造了相应的领导机制。我叫它“举校体制”。

第四、很赞赏一些理工院校团委坚持报文科参赛作品。比如清华大学开始报文科作品时,连续两年都得三等奖,但是他们坚持照报不辍。坚持下来就不断进步了。还有一批这样的学校。这很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精神。

 

所有这些都彰显了实践育人的明显成效,创新人才辈出的可喜前景。这些社会科学作品不仅得到国内专家的好评,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外院校和企业的认可,就是很好的证明。

       

3、社会科学类作品当前的突出的问题

12届大赛后,又去了一些学校作调研,阅读了百多篇作品,和数百的参赛同学交流。觉得有些问题值得重视和讨论。比如,

一是,日益膨胀的应试教育,改观中的学理教学模式,训练出来的思维方式和作品模式。比如,

——缺乏事业的追求、学术的兴趣。文科这方面的同学太少了。

——从本本出发,墨守书本逻辑习惯丛书本到书本,就是都有本书本领;对社会的新变化、新东西、新创造不关注、不了解,不敏感,甚至麻木。

——以为读了几本书、几篇论文,就掌握了绝对真理,可以批评一切,号令天下了。

——从作品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框架面面俱到,总有完备答案,不会从实际调查和观察中独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观点。

——还有教科书里西方的东西过多,我们自己的东西有没有系统地建设起来。所以同学们常常把中国的新东西套到西方的理论里去。

——话语上常是学理的专业语言,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气息不浓,语言不够鲜活。

当然这个问题责任不在团委。而在应试教育的恶果和教育教学改革不到位。挑战杯大赛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领同学们挣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给学校的教学改革造势,补台,加力。

二是、一些学校团委的挑战杯活动,往往还局限于政治思想工范畴之内。陆昊2012年8月3日在吉林大学座谈会上提出,大学育人有五个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坚定的意志品格、正确的理想信念。团的工作重点在后三个方面,但是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从挑战杯看,必须拓宽工作的圈子,善于进入学术领域,和广大教师进行交往。不局限只是和院系的政治思想工作人员打交道。那样挑战杯的活动才能够完成的更好。(《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7日)

比如:

——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在行的学术指导队伍,经常是同院系的党委领导人接触较多。

——团委同志更新较快,不大熟悉学术工作的规律,也缺少比较熟悉文科的同志。

——受行政化的影响,评审中有时不会按学术水平而是按级别来排列作品的顺序。

——有的学校出于捧杯的考虑,只报社会科学作品或只报理工作品。大赛是一项全体大学生参加的学习性科技学术活动。这样作不是很妥当和公正的。一是那很可能会剥夺一部分学生的参赛的机会。现在各个高校几乎都招收了文科学生。如果文科学生占15%了,就要给一个文科参赛作品名额。二是,从当代人才培养来看,一些理工科同学,将来会成长为领军人物,他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邓中翰就专门学了经济学硕士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团中央原第一书记吴昊书同志的注意。2012年暑假,他在吉林大学考察工作时提出,高校团的工作如何结合学术教学工作来进行的问题。很多学校贯彻大赛“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把自己的工作和大学生的学术创新的历练和实践密切的结合起来,推动实践育人,积极参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英才的培养事业。不仅需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把大赛搞得更好,还应当通过这项赛事,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下面根据我们这些年的体认,对大学团委如何抓好这项社会科学类作品制作,提供一点的建议。主要是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如何精心组织。

      二、要从推进国家发展和世界进步的更高视野,来开展社会科学类作品的参赛活动

各位今天是中国先进青年组织的领导人和工作者,N年后就是中国先进政党的领导人和工作者。在我看来,各位当下,就要学习从中国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局,当今世界发展变革的大势,从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包括挑战杯大赛社会科学类参赛活动在内的自己的事业。

 

1、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已经走上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转型的道路,创造了当代人类发展变革的中国奇迹。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是世界第二大市场经济体、第一外贸大国。在21世纪,我们需要担当新的使命的大批现代创意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他们要具有现代化的思维、全球化的视野,驾驭市场、运用资本,凝聚精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面对的难题也是层出不穷的非常复杂艰巨的。比如整个的发展还处在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状况之中。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挑战。解决这些复杂问题,需要新的思维,新的能力,新的创造,新的办法。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实践,总结提升我们的经验。比如,为什么在共和国奠定的基本制度上我们改革开放30年 一下子就崛起了。加入WTO时很多人预言中国不出5年、10 年就崩溃,可是我们连续十年快速发展,追上了德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开放以来我们出版发行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东西,无计其数,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而没有西化。为什么会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结束时的讲话阐明了,中国道路的四个走出来。很有意义。我们必须向全中国全世界说清楚。这就需要培养创新理论的新型英才。

2、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我们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一个很重要部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20g 成员。

——近十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5198亿,增加到2010年的29728亿.,增长六倍之多。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747亿,世界排名第4.2011底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177个国家和地区。

欧美发达国家视中国的崛起,为严重的挑战。

我们遭遇到一系列的国际事件。比如,

深圳华为、中兴公司在美国的发展遭到美国国会的打压。

中国太阳能产品在美国被征18.32%——249.96%反倾销关税。

德国人把他们小孩子吃草莓拉肚子的罪不分青红皂白地过扣到中国企业的头上

还有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等等。

这些表明,我们不仅要发展中国,还有担当国际责任,要不断应对各种挑战和国际风云。这就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研究、制定和实行新的国际发展战略策略,参与各种必需的国际事务和治理活动。

大家看到,我们的各级干部的素质,水平,知识,能力多有不适应。这需要面向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具有创新变革精神、开拓进取的智慧、现代治国理政知识的大批干部。现在我们把大批干部派出去培训。一年有几万人的规模。有外国媒体夸大地说,“哈佛大学是中国中央第二党校。”所以中国需要创造世界最好的大学,建设适于英才成长培养制度体系。

总之,培养现代的各种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在等待着各位担当起来。

 

3,推动大学的变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制定了科教兴国和人才立国的战略和规划。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中央还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三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还联合下发《纲要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我们的大学教育正适应培养新型人才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之中。

但是现在我们毕业的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能各方面都不能适应国家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变革的需要。现在毕业生分配不到位这是主要原因。调查表明,我们大学毕业生到跨国公司就业率只有10%。

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无可否认,当今世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其科学形态确实不够完整,不够成熟。面对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时代、深刻剧烈发展变化的世界,我们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是严重滞后的,对中国和世界的认识是不能够完整的。而我们大学的社会科学教学更是十分落后的脱离实际的,多学理,少实践,多守成,少创新,多偏爱,少开拓,多灌输,少讨论。这正好说明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各位的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大的舞台。

总之,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是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最广阔天地,也是各类社科英才辈出的光辉时代。2011年第12届大赛时我说过,21世纪的中国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富矿,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类人才。林毅夫最近说,中国问题现在是经济学研究的金矿。

4、社会科学主要培养四类创新人才。

第一、现代经营管理服务业的人才。现代企业事业是丰富多彩的,包括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就是,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中层主管等。当代世界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进程,不断地挑战发展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需要具有宽广的知识、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团队协调的集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善用资本和人才,把技术和资金成功的结合起来,用高质量高效益的最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以最快速度最大规模打开局面、占领市场的精英人才。在国际就是盖茨、乔布斯这样的人才。在中国就是柳传志,马云,马化腾、郭台铭这样的人才。

【郭台铭是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他创办的企业定位就是“代工”企业:一流客户,二流设备、三流管理、四流人才。他成功了。在大陆的企业就有

几百万的职工。这样的企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还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著书立说、培育英才的人才。为了我们事业一代代的发展创新,就必须不断培养合格的现代的师资,培养能够总结实践、创新思想的理学术研究人才,能够洞悉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趋向的学者、大师。这样的人才需要10、20、30年的培养成长周期。所以现在就应当抓紧工作。

第三、治国理政的现代人才。就是公务员,政治家,领导掌控政党行政社会团体的政治精英和社会领袖。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各层干部都必须由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具有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实现中国梦的最新知识、最高素养和最强能力。

第四、开展国际交往、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军事等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的规模已经很大而且会越来越大。比如,2012年我们出国出境旅游超过8300万人,出国工作100万人。一个华为公司在国外的雇员就达10万人。到2011年为止派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人数7200多人。只有几年时间,全世界光孔子学院就有300余所。林毅夫和朱民都先后在世界的金融组织任高职。我们参加国际电信联盟(ITO)标准化局SG16,就有49人,日本是41人,韩国是19人,提案61件,而日本只有10件。在研究未来网络的“SG13”中,日本不及中国的一半。我们必须为国家的国际活动迅速拓展,全球治理事务承担更大的责任,提供大批新型的知能兼备的英才。

在座各位都是21世纪中国的主人、世界的主人,全球化世界舞台的剧中人20,30年后,我坚信各位一定会成长为新一代著名企业家,经营家,学问家,思想家,组织家,政治家。

我想,组织参赛活动本身也要不断创新,大胆开拓,加强它的思想性、创造性、时代性、实效性。我们应当把大赛打造成这样的大舞台:有力地引领大学生,形成现代化、全球化的视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独立自主的价值理念,坚定确立发展国家、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破除自然经济、小生产意识的思想束缚,超越追求个人好生活的狭隘眼界,打破靠天、靠国家,靠父母官的思维,插上创新创业的翅膀,大胆地走进生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全球化世界的天地里,去学、去试、去干、去闯,历练出无坚不催的本领,在困难面前、在失败之中,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勇往直前地遨游在建设中国和改变世界的广阔天空。

三、怎样按照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来组织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

根据这些年我对获奖作品的了解、观察和评审,社会科学类获奖参赛作品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 引导参赛同学学理论、树理想、有追求

     

    这是参赛作品成功和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优势,就是懂得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建国,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理论指导,结合自己的历史文明,实践经验、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变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开放包容等等一系列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先进理念和战略思想。

    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和锐利法宝,需要永远坚持和发扬,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追踪了解当代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人文进步的新成果,固步自封、拒绝学习,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

    我们要求学习理论,并不是要大家去背诵本本、套搬别人的理论和做法。而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精髓,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让理论扎根心灵,变成人们的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的公共理想,作一个坚持人生高尚追求,在实践开拓、理论创造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还应当学习把握相关学科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选题的,理工的同学作文科题目的,都应当学习掌握作品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个作品,如果在某个方面能够很好坚持这些理想和理念,用这种正确世界观方法论,调查研究问题,就会成为非常成功的作品。

    第11届大赛南京师范大学的获奖作品《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是一个很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和精神的作品。

    第二、引导参赛学生深入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当代中国

    这是参赛作品成功的实践基础和创新冲动的源泉。

    社会科学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和有效路径的学问。任何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观点、新创议,都是对丰富的生动的社会历史事实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而不是坐在书斋里凭空想出来的。

    你不到社会生活中去,是不能够真正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政策、理解社会科学阐明的社会发展逻辑的。比如、新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最近看到一个报道,河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同学到濮阳市庆祖镇西辛庄这个村级市进行调查的生动故事。去前,他们不但从网上搜集了西辛庄的各方面情况,还学习了,三农政策,新农村发展现状,拟定了提纲,并把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工业这四个方面。调查之后他们得出,这个村家家户户住别墅,开小车、收人颇丰,医疗免费,教育水准高。但是发现这里“缺点而什么”,原来村民每年用于购书的费用大都在100元以下。说明文化发展方面挺欠缺的。(中国青年报社2012年8月8日)他们没有真正掌握党的现代化、城市化的理论和战略,来研究和总结提升西辛庄的案例,从而揭示西辛庄试验的深刻历史内涵和社会意义,用他们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现代城市化的理论。】

    对社会事实和发展过程的深入系统真实的调查和把握,是一切成功作品的基础和源泉。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学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同学们对我们的社会情况和变化,我们的城市、农村,民众的生活,了解太少。很多都是间接的,甚至被扭曲的。参加挑战杯,走进社会实际,群众生活,深入具体地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实际创造。为完成的作品积累第一手材料,同时也全面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竞赛过程反复证明,越是奖项高的作品,越是调查作得扎实深入的作品。

    这可以选择多种的视角:反映人民诉求和期待的,总结新创造新经验的,调查发展改革新问题的,也可以揭露和批评消极落后现象的。但是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夸大其词,忽视主流,第二,要历史的全面的认识问题,懂得这是科学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并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的问题,不能够看得一团漆黑,失去信心。第三、要采取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和渐进的改造路线来对待它们。着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策和建议。

    第11届大赛浙江万里学院获奖作品《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即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在调查方面很有典型意义的。

    第三、引导参赛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这是参赛作品成功的思维条件和学术亮点所在。

    坚持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是一切学术研究的成功之道。

    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世界的奇迹,从思维方式和发展思路上说,就在于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立思考、变革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学习与借鉴别人,赶上与超越别人。

    【美国创新家乔布斯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过,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受困于教条,也就是不按照别人思考的结果生活。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参考消息》2011年9月30日)】

    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科学思维。中国有许多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国情:五千年文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比欧洲和南北美洲加起来还多;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变革进程,是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

    既不可能从马列那里取得现成答案,也不能照搬照套西方的理论和方案。

    所以,我们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独立自主的原则,大胆提出概括中国发展逻辑的新概念、新认识、新观点。而不要把中国的新东西应塞到前人和别人的提出的理论观点之中。不要用一些别人的理论来装潢门面,给自己涂颜色。

    《第十一届大赛华东师范大学的获奖作品《告别彷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是独立思考、用新的思维,研究新的现象,提出新的观点的好作品。

    第九届大赛北京大学刘增同学的获奖作品《浙江诸暨塑料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对美国学者波特教授的理论提出大胆的修正。

    我想,这应当成为我们现代大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研究思路。

    第四、引导参赛同学,力行学以致用,改变世界

    这是参赛作品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是创新成果的实际表现。

    同学们在社会调查中遇到各种各样具体的问题和矛盾,甚至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同学们接触、了解和研究它。但是这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要尽一个大学生的力量去解决它们。近年来,社会科学参赛作品中出现了一些这种很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创新作品,就是发扬我们民族经世致用、行胜于言的优秀传统,大胆尝试把改变世界从口号变为具体实践的作品。不停留在说说写写,突破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陋习。用一种改变世界的思维和追求,为解决各种问题开展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陆昊同志2012年8月在吉林考察大学团的工作时说,以往“三下乡”活动多是大学生受益,现在应当同时注重组织大学生为农村作贡献。这需要梳理高校资源和农村创业青年的具体需要,找准产业和领域,实现有效对接。(《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7日)

    这不仅表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和历练的过程。对创新人才培养意义巨大而深远。是读几本书,形成了一些理念和追求,就去努力地尽己所能改变世界更好,还是读许多本书、考各种证,应对求职的需要更好,这是需要讨论清楚的。现在风行的后者。而我赞成前者。

    第十届大赛苏州大学的获奖作品《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撑起生命保护伞——苏州市流动人口分娩定点限价政策调查报告》就是一个不停留于坐而论道而勇于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作品。

    第十二届大赛特等奖,中南大学同学作品《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和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第12届大赛特等奖,华北电力大学的作品《西藏无电区农牧民用电对策研究——基于对拉孜县新能源利用的实证分析》

    【在2012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不起眼的报道《大学生回乡社会实践更实在》,说得是福建师范大学大二学生、福建长汀农家子弟黄乔,他针对暑期下乡“实践不多,旅游更多”的现象,坚持暑期实践回家乡去做事实,并成立了公益性志愿者组织《福建长汀爱心联盟》。他在镇里寄宿学校里看到冬季里,三个孩子和盖一床被的情况,就先后组织三次慈善活动集资三万多元,又从当地慈善组织得到一些支持,给镇上的寄宿学校买了1600套被子。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孔老夫子“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地实际地改变了他家乡的世界。这是创新也是创业实践,我认为,同学们是可以把这些活动进行总结,把实践,经验体会,提升为一种理念和理论。】

    第五、引导参赛同学,加强团队合作,协同攻关

    这是参赛作品成功的组织条件。

    研究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复杂难题,一般是由共同理念联结起来、学科配置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团队来完成的。团队合作不但成功完成较大型的项目,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从中培养领军人才。团队的活动,不仅要团结、合作、协同、互补,同时要有相互分工、充分讨论、互相激励。这是挑战杯参赛活动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六、引导参赛同学树立严谨学风,坚守学术规范

    这是参赛作品成功的学风保证。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界出现浮躁,炒作,不端,抄袭,剽窃等现象,难以完全避免。越是在这样情况下,越是要树立严谨扎实的学风,学习和坚守学术规范。在论文作品方面尤其要加以防范。

    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还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情怀,形成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风气。这是克服学风不端的一剂良药。

    挑战杯竞赛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是始终坚持竞赛的公开和公示。从大赛具体的申报材料中,我们最近发现有作品附件中,专家的评定推荐材料不实,夸大其词,任意拔高。(自然科学项目在也发现了这种情况)特别是有些官员的评定,水分太大,含金量少。我们准备加强这方面的审核,如有不实一定降分降级。

    制作作品,要把上述的六项指导原则,贯彻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去。一、是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作品的精髓。二、是实践基础和创新冲动的源泉。三、是成功的思维条件和学术亮点所在。四、是成功的最大亮点,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五、是作品成功的组织保证、六、是学风的保证。一、二、五、六项都贯穿每个作品工作全过程的,而二、三、四项里,一个作品则突出一项就可以。

  2. 打造优秀参赛作品的几个环节

  3. 选题

    选题很重要。选题大有学问。选好题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选题最好的是:小  新  奇。

    为什么要小?1、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个村长助理。还不一定都做得好。你的知识,经历、经验、能力不可能做很大的题目。前些年有学校团委组织大规模调查项目。学生的了解实际、能力历练效果不是很好。还有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现在看来还是利用三下乡,作具体项目更好。

    从认知规律看,先具体,后一般,用所学理论指导,去调查研究和分析具体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变甚至创新原来的一般理论。

    小,也是要动脑筋的。怎样选择和作巧以小见大的题目,需要智慧,创新和知识。比如,我们要研究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你就可以调查几个地方、几个小微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实践。

    新,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东西:新事物, 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向。这样的东西在你们身边就有。

    【比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10万青年种养业中“捞金”》说,现代种养业及其各种生产合作社在浙江农村的勃然兴起。在浙江农村从事农业创业的青年以超过10万人,平均年龄在35岁,其中30%以上为80后,70%有大专以上学历,有近百人是研究生学历。湖州的李晓斌,2008年投身种养业,2010年成立湖州西荡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漾兴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面积600多亩,年产值1000多万元。

    另一位叫王阿忠的36岁青年人,是上虞新海岸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2006年起家,2008年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经有5000余亩,亩利润超过5000元。合作社有06人参加,连接150多农户。他现在已经成为绍兴市十佳创业青年,创业创新先进个人,省渔业精品园等。

    再一位是创立嘉兴桑和蚕桑专业合作社35岁的青年陆华。他们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生态的的蚕桑产业链。衢州青年创业家翁有良,2008年建立了林氏精品西瓜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8户,辐射面积3000多亩年销售西瓜24000万吨。(《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17日)

    比如,报载湖南师范大学团委创办的“楚源素质训练学校”,自2002年建立,共举办21批次,先后开设120 多门课程,630个班次,有38820人次学生受益。这是新世纪中国青年的一个伟大的创造。我看来报道很兴奋。可是这身边的新事物,为什么就不总结提升一下呢。

    比如,广西省2012年初启动新的扶贫开发攻坚战,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比如,广州南海的政经管理体制分开的改革,深圳的医疗保险体制建设,苏州吴江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是很大社会变革创新。】

    关键在于你要经常留意它们。

    选题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

    ——要请有这方面研究的老师指导。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的优势,学识积累的优势,资料的优势。

    ——还有区位的优势,社会资源的优势等等。

    ——还有就是实践优势的。你参与一些事情的,三下乡的成果之类。

    第11届大赛河南工业大学的获奖作品《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是一个发挥区位、学科优势的进行选题的比较成功的典型。

    第11届大赛中国人民大学的获奖作品《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公司为例额》也是选题比较成功的一个典型。

    ——题目的立意要高,而切入口要小而巧;不盲目地跟媒体潮流走,别人做过的题目,你就要做出新的角度。

    比如,河北工程大学的获奖作品《感恩父母  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打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开拓了研究的新的视角,深化了认识

     

    2、调查:具体深入真实

    许多同学没有做过社会调查。先要学习怎样调查,掌握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这是文科的基本功。不可以先入为主,知识到社会实践里去找材料证明你的结论。

    调查要作真作深作细。调查方式方法多种的: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讨论式,案例以及文献查阅等。有的作品图省事,怕麻烦,只搞问卷一种。所以东西很浅。甚至结论不符合实际。

    不怕苦不怕累,下真功夫。现在看来这还真是个问题。最近报道,厦门大学一位在读经济学博士,下乡三天就受不了。说什么住县委招待所不舒服,饭菜单调,味道不够。以后打死也不会下乡了。形成反差的是我们挑战杯的获奖作者。

    比如东南大学几位硕士和本科生去农村调查融资问题,不但坐硬板,还住农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实在,很具体,有深度。几千块钱就完成任务,得了特等奖。

    调查报告对自己的工作过程应当有所叙述,以利于评审专家对你的作品判断。

    ——第12届结束是,有评委提出,现在调查报告中的样本过多的问题。专业人员六、七个人也就稿三五十是个样本。你们一下几百、上千这是不合乎学术工作规律的。希望引导同学们懂得欣赏规律,规范这个事情。

    3、写作:突出创新、风格独特、文字平实

    ——写作是收获的季节,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事实、材料和资料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提炼出你的新结论,新认识。就是有实践价值和学术含量,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内在逻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等。    

    ——聚焦出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点。这中间一定要充分的讨论,激烈的争论,反复的修改,交锋、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作品具有独创性、思想性、时代性。

    ——写作要紧扣主题,来设计论述框架和逻辑结构,使作品围绕主题进行。

    ——作品要文字力求精炼、生动、有个性、有锋芒。先求清通后波澜。尽量用平常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作品没千篇一律的模式。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科,可以采取不同写法。反映新情况的,总结新经验的,回答新问题的,写法应当有所差别。但是都注重学术创新性,论证的科学性和严密性,遵守学术规范,知识产权。

    ——并不要求每篇作品,一定都提出对策建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认识,丰富已有的理论,或者概括出新的结论。山东大学第十届大赛获奖作品《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这是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作者在2006年9月到2007你3月先后进行了21人次的专访,取得了第一手的个案材料,同时也广泛地研究了文献上的资料,重点是揭示这种就业歧视的根源:就业领域的孤岛化、通道的封闭化,市场领域,工资发放年薪化领取层递化,社会领域,社会保障裸体化、抗争权利贫困化,制度领域,政府的制度排斥和市民社会的非制度排斥。尽管这些分析不完全科学,但是他的研究思路是很对头的,不套进已有的理论,而是坚持从事实中来形成自己认识和观点。

    写作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不能够把前人和别人的理论,当成不可逾越的教条,否定现实的发展创造。第11届大赛一个作品《义乌小商品物流体系分析及优化应用》,应当说选题是很好的,主题也定的好、调查也很有基础。可惜的是写作上出了纰漏,没有聚焦到系统总结义乌物流体系的优势、特征、作用、经验上,而脱离中国实际的用一种理想的物流体系模式来要求它,来否定它,以很大篇幅说什么信息化水平低,运营无规则、沟通合作意识薄弱等。这是需要很好汲取的教训。

    4、申报:科学规范细致不做假

    作品申报前要研究一下有关规定。

    ——确定入围全国大赛作品,重在创新水平和实践价值。不要按行政化按官职和职称来选拔和排序。

        确定作品申报的学科要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

    要申报最能够准确评定作品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要有一个合理的学科布局。

    ——作品不要超出规定的六个学科:哲学 经济、法律、社会、教育和管理。

    语言文学,历史,政治,国际问题等作品不要申报。

    ——作品应当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就是说学生完成的工作量不得小于2/3.教师的作用不超过1/3。

    ——要独出心裁地编辑与设计展现自己作品创新点、特色、价值的介绍和展板。

    ——作品的分量也要符合规定。论文8000字,调查报告15000字以内。需要时可加附件。

    近年来超字数的情况有回潮。为体现竞赛公平原则,下届评审中对超过太多的会从严掌握。

    选题,调查,写作和申报是一个整体,都是成功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2007年4月第一稿。2013年4月补充修定)